2022年09月15日 13:05:00 来源:上海软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>>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:44
摘 要:目的:观察缺血前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智能的影响,并探讨其作用机理。方法:选用实验用SD大鼠45只,分为假缺血组、模型组、缺血前期电针组,通过避暗试验观测其行为,并于术后12h处死大鼠,检测其患侧海马酯酶活力。结果:和模型组相比,缺血前期电针组避暗实验潜伏期延长,错误次数均减少,并且提高海马酯酶活力。结论:缺血前期电针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,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,具有防治缺血性中风及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。提示临床早期电针防治中风智能障碍具有积极意义。
关键词:电针;足三里;百会;环跳;脑缺血再灌注;智能;酯酶;避暗实验;大鼠
脑血管**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,其中缺血性中风(AIS)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(75 %~85 %) 。西医**中风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, 但临床治
疗进展不大, 目前尚缺乏的****和方法。针法已从对中风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的**进入到了对急性期的**, 但是在超早期**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完善。本实验
通过观察缺血前期(缺血后即刻) 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智能的影响, 并探讨其作用机理, 从而探索一种安全、有效、方便, 可用于中风早期改善智能的方法。
1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
选用实验用SD大鼠45只, 清洁级, 雄性, 体重300±50g。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。采用*随机法分为3组, 即假缺血组、模型组、缺血前期电针组, 每组各15只。参照Zea - longa的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(MCAO) 。缺血115h后拔出栓线, 使缺血区血流再灌。假缺血组进行手术至插栓线前。
2 **方法
①假缺血组、模型组: 同样抓取, 不进行**。②缺血前期电针组: 栓线插入开始**。选百会、曲池、环跳、足三里(患侧) , 用G6805, 采用疏密波, 频率为4~20Hz , 在示波器监视控制下的电流强度为3mA , **30min。
3 测试指标
311 避暗试验(step - throughtest) 测试大鼠被动回避反应。大鼠避暗反应仪分为明、暗两室。明室上方以钨灯照明, 暗室的底部铜栅通以38V交流电, 两室之间设有一直径4cm的
圆孔。术前12h将各组大鼠分别放入明室, 利用大鼠嗜暗的特性让其钻入暗室, 然后关闭小门, 进行通电、电击30s后放出。反复进行2次使其获得记忆。在术后断头之前进行测
试, 记录大鼠10min内进入暗室的次数作为错误次数, **次进入的时间为潜伏期。312 缺血侧海马酯酶(CHE) 术后12h , 大鼠断头后迅速取缺血侧海马(012~1g) , 然后如下步骤操作。①在冰冷生理盐水中漂洗, 除去血液, 滤纸拭干, 称重, 用移液管取冷生理盐水(重量是组织块的9倍) , 放于10ml试管中,用眼科小剪尽快剪碎组织块。②匀浆: 用高速匀浆机1000转Pmin上下研磨制成10 %组织匀浆液。 ③离心: 将制备好的10 %匀浆液用离心机3000转Pmin离心15min , 取上清液置于10ml试管中, 冻在- 20℃待检。④待收集完样品, 统一采用721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, 用考马斯亮蓝测定蛋白含量。
4 实验结果
411 各组大鼠海马酯酶的变化 。假缺血组和缺血前期电针组相比, 无显著差异( P> 0105) (注: 酯酶活力不符合正态分布, 故采用了对数转换进行了校正) 。
412 各组大鼠避暗试验(step - throughtest) 结果 缺血前期电针组与假缺血组相比, 有升高趋势, 但没有显著
差别( P> 0105) 。
5 讨论
通过避暗实验我们发现, 缺血前期电针可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, 从行为学的角度提供了其临床**缺血性中风的实验依据。海马为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 在学习、记忆等上等神经活动中起重要作用。海马的正常结构和机能与学习记忆机能密切相关。双侧海马或优势半球海马病变时, 可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。实验表明, 损毁双侧海马严重影响大鼠空间作业的认知能力, 并可导致迷宫学习的严重障碍。海马是对脑缺血*敏感的部位之一。**能神经及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运动和感觉系统、脑干网状结构、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, 有促进学习记忆、激活脑电、维持觉醒、参与精神意识活动等重要生理功能。随着神经化学、神经递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,人们逐渐发现神经递质的异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。乙酰(Acetylchdine , ACh) 是发现*早的经典神经递质, 但它在脑缺血时的变化研究甚少。Phillis
应用皮层
透析杯技术和HPLC测定脑缺血后ACh释放量, 发现脑缺血后ACh释放量很快上升。有研究也发现脑缺血后大脑皮层ACh含量下降, ACh 释放量上升。乙酰酯酶(AChE) 是ACh的降解酶, 它的活性改变直接说明ACh的降解情况。AChE的存在并不能*代表能神经分布, 但目前报道*AChE活性部位是ACh的阳性部位, 广泛用于判断能神经的活性。本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干预组AChE活性均趋于假缺血组, 而模型组下降, 因此ACh的降解减弱, ACh 在突触间隙堆积增加, 其突触后效应必然放大, 推测可能与缺血性脑损伤有关。而电针干预组却与假缺血组持平, 体现了电针的作用。缺血前期电针干预作为超早期防治, 是有效的, 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, 改善其智能, 这对于临床是有着重要意
义的。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验证。特别是在临床上要注意根据病人的体质等因素, 综合判断理想**方案。